《(如何避免)和NPD约会指南》序

Part 1: 

分享一个病例。很久没有锐评抽象的事情了,但这个案例实在太搞笑,是弗洛伊德看了都要笑醒: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ao78YH-myz53wRGYr-dbRnSVKqgH7ZyF/edit


Warning:前面几章非常膈应,大家如果不想被恶心的话,可以暂时跳过不看。直接看附录A.3和A.4,倒是挺好看的。


最有意思的是这个人对他爸如此地恨之入骨和蔑视,然而你再回来迅速扫一眼他前面的言论,他成功证明了自己还是成为了和他爸本质一样的人。唯一的区别是多了个学位。

他这种人唯一可能吸引的女性也是那些他最瞧不起的他爸身边的女人。命运就是如此奇妙。


但更重要的是,我觉得也不能啥事都怪原生家庭,很多人都出生于有毒的家庭,但努力成为了不有毒的人。我要想写家里的破事, 也能写出附录A.3, A.4 这种效果来,主要区别在于我家里没钱(或者说幸好没钱),以及我爸的言论没这里面这爹这么toxic和智障, 虽然抽烟赌博养小三欠了一堆债导致我妈怀着我时债主上门讨债,但作为一个读过不错的本科和日常看电影看书的文青,他还是能表现出一种知识分子的幽默感来。


当然近几年在他改行去给政府部门做装修project后,连这种知识分子气质和幽默感现在也没有了,当年的八九六四愤青变成了一个把新闻联播全部当真的油腻老粉红中年。


但我并不恨我爸,我还是对他抱有爱的,只是很多时候我得把他当做一个笑话。笑话和幽默就是治愈创伤的最好方法。何况他确实挺好笑的:类似于本文作者的hallucination觉得自己被MIT录取了(见注脚),我爸也曾经给我说他被加州理工录取过,后来经我们分析大概不知道是谁给他托的梦。 


我这种爹和类似的家庭也不止我一个,我周围很多朋友都经历过。我肯定不敢说我是道德完美的人,没有人能做到,我也做过伤害别人的事。我其实也觉得道德确实是一个social construct,是人类社会主要的维稳策略,但我觉得如果拥有一点点的共情能力,就还是要主观上努力去做一个善良的人,而不是传播伤害和仇恨。特别是不要伤害自己爱的和爱自己的人。这种情感是和道德这个social construct无关的。



不过,我觉得我的文笔不比此文作者差,然而我写的东西没人看啊。果然Umberto Eco说的对,在你球传播仇恨才是永恒的流量密码。爱才是畸形的存在。(开玩笑的,我本来就不期待有任何人看。)



一个就事论事的注脚:1.他就算高中想去MIT也大概率进不了,按照那几年的本科申请规律,MIT对中国大陆高中生的录取基本上一定要IOI牌,NOI是不够的。


2.他没有在客观意义上成功弑父,他爸是自己把自己作死的。至于主观意义上,我也觉得没有,他这种天到晚惦记着这些事情就说明他这原生家庭翻不了篇。


3. Bro thinks he is 当代于连。这文章不仅弗洛伊德看了要笑醒,司汤达莫泊桑福楼拜也都要笑醒。何况人家于连至少真的是出身底层受到压迫,他这个本来就出身豪门,只是因为他爹双规前没把钱给他再留多点就闹麻了,给我看继承之战呢。他那些泡妞理论也基本照抄red pills那帮人,就抽象创新程度来说给1分不能再多了。


要是作者是和哪个人妻相爱了,因为对方之前被安排的婚姻的囚笼没法在一起,愤恨写下这个,我觉得还可以理解。但显然作者只是想报复社会,女性在他眼里就是工具。虽然我不知道社会哪里亏待这个出身地主家从小衣食无忧的他了,造成他痛苦的也是他爸不是他妈,按照这个逻辑,他更应该直接去勾引并报复他爸这类土豪人夫,来个杀猪盘,更简单明快直截了当。



4. 细想一下,我家里虽然很多破事,我爸虽然离谱并且在我成长过程中基本消失,但确实也是爱我的;他也和我妈曾经是真心相爱的。如果本文作者真的从小没有体验过什么叫爱(虽然从文中能看出,除了他爸以外的家人可能还是爱他的),我还是同情他一秒钟吧。






Part 2:


如果我也要写一篇长文, 比起写我爸,我更想写《(如何避免)和NPD约会指南》。


因为比作者这种病理性精神病,更可怕的是很多没有病到这个程度,但和他持有差不多观点的人。这类人内心极度扭曲,但还有较高的理性所以不会公开发疯,甚至平常能伪装得很友善。直到你和他进入亲密关系才会发现真面目。这体验真的很可怕,I've been there before。希望大家不要获得同款体验。


此人和作者有很多高度重合,把自己的一切问题都怪罪原生家庭和初恋女友,对初恋的离去耿耿于怀,和我在一起期间还对初恋念念不忘;持有大量厌女观点,仅仅因为初恋的失败就觉得全世界女性都欠他的。他自己并没有被哪个女性或者弱势群体抢走工作,大厂offer还是照拿的,然而还是天天迫害妄想症,觉得tech和学术界所有除了白男和亚男的人都是靠政治正确上位的,并且他们都欠了他的。


日常通过没事找事羞辱我两句,来汲取能量。其一生的巅峰都在高中竞赛时,所以心智也永远停留在了那个时期。平日里除了羞辱我,以毫无逻辑的方式阴阳怪气我的research,  和挖苦周围的所有朋友(包括我的和他自己的), 他最爱话题就是:高中竞赛的分数, 本科时上过的课,他正好考试分数高的那些课的分数,大概可以一直念叨到去喝孟婆汤的路上。


最恐怖的是,此人基本没有同理心和共情心理,对其他人说的每句话都找角度抬杠;每次跟我吵完架后要求我迅速恢复笑脸面对他,不允许有情绪。他唯一允许有情绪的人是他自己,当他沉浸在对自己过去和现在的自怨自艾中时,要求我必须想方设法找到甜言蜜语安慰他,而不是像他对待我那样“讲逻辑,讲道理“(而且很多时候他所谓的逻辑都是一些诡辩)。


他大概谁也不爱,最爱的是那个年少就拿了竞赛金牌的自己,最恨的也是那个当年最后没进国家队的自己。客观来说,我遇到的这个人混的并不差,只不过在他喜欢水的那些有毒的群和知乎帖子里,他没有达到他自己心里“人上人”的水平。所以他只能通过羞辱其他人来自我感觉良好。在他说的每句话都透露着优越感的同时,又充满了自怨自艾的情绪,正如这个pdf里作者的那种姿态。



很不幸,甚至这个人也是姚班的。但我不想黑姚班,因为同样也是我后来遇到的一些姚班人(包括我现在的队友和一些朋友)逐渐治愈了我从这个人这里获得的PTSD。他们绝大多数人还是不仅聪明而且善良的。在当今这个普遍反智和仇恨高学历的网络环境里,还是不要带节奏搞地图跑比较好。



直到跟此人分手几年后,我才知道了NPD这个词,然后才能整理清楚我当年经历了些什么,并且感慨我还好在自己崩溃前离开了这个人。

只能说心理学和语言的力量是强大的,回溯性地整理自己经历也是强大的。密涅瓦的猫头鹰只在黄昏时起飞。



P.S.: 这大概算不上一个指南,所以我叫它序言。至于真正的指南我会不会写也不知道。

但是大家也可以我总结的从以上人物的特性做出一些判断。可以在稍微看到一个人除了表面光环和伪装面具之下的一点点真面目时就收手。

一个朴素的,老生常谈的真理是,不要被光环懵闭了。有的人真的就是和那pdf里猪精父亲本质一样,只是多了个学位而已。


当然,如果亲爱的读者你(无论性别),就是想绞尽脑汁找个这样有学位有光环“日入百万”的猪精,那真不好意思浪费你了这么久时间读到这里,你一开始就去联系那个pdf作者就行啦,虽然不排除他的日入百万可能也是个hallucination就是了。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一封PhD毕业后就想写的信

NeurIPS事件与齐泽克的Don't be yourself

Why do the Chinese middle class support Trumpism?